项目简介
本报告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相关指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为评估对象,梳理我省2015—2017年区域发展具体情况,评估“十三五”以来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情况,为更好地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任务提供建议与参考。
通过对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差异与主要指标发展态势评估,发现我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征非常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始终较为突出,具体包括:全省区域发展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发展格局和功能定位不清晰;珠三角核心区辐射效应不足;粤东西北制约发展的瓶颈难以突破;产业规划布局统筹不到位帮扶的合力和动力不足;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针对以上的问题及成因,报告提出以下建议与参考:
一、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通过发挥优势差别化发展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推进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把沿海经济带打造成新时代广东发展的主战场;推动北部生态区绿色发展。
二、优化区域平台体系
优化提升新区、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三大平台”建设,完善区域重大发展平台体系,包括:
(一)协同打造区域创新平台。发挥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等重大区域发展平台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区域经济增长引擎功能,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建立健全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育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推进新区提质增效。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提升珠三角新区发展水平,并通过推广复制其发展经验,开展区域创新合作等方式,辐射带动环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新区加快发展;
(三)产业园区优化提升。实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创新为引领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园区。
(四)特色小镇创新发展。以特色小镇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促进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宜创、宜业、宜居、宜游、宜享”的新型发展空间。
三、补齐软硬设施短板。
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
四、加大重点领域政策扶持
强化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共建重大项目的政策和要素保障支撑,重点加大财政、投融资、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综合保障机制。
五、加强区域体制机制保障
(一)按照新的区域格局制定实施支撑性政策。从实际出发差异化配置财政、投融资、产业、土地、人才等发展政策,重大产业项目等向沿海经济带倾斜,生态保护投入和生态经济资源向北部生态发展区倾斜。
(二)优化综合协调机制。在省实施珠三角纲要领导小组和粤东西北振兴协调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完善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按照全省一盘棋的要求,加强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
(三)强化对口帮扶机制。 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对口帮扶园区合作模式,鼓励珠三角地区政府与粤东西北地区政府通过扶持共建、合作共享、股份合作、托管建设、产业招商等多种模式开展产业共建。
(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森林资源、水资源为重点积极探索推进生态资源价值化,丰富生态补偿的方式形式。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五)落实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新的区域发展格局,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建立健全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转变唯GDP论的发展观及政绩考核观念,将生态发展作为生态发展区域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于2018年完成,报告结合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针对“一核、一带、一区”以及各分区内部组团所提出的差异化协调发展格局与对策,成果转化为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