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广东省新型城镇化专题研究》(后文简称“《研究》”)通过对照国际上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针对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环境建设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休闲娱乐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城市社区功能单一、农村生产与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发展建设机制体制不完善、城镇化政策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十大方向”创新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发展模式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新城乡:建立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都市区格局。顺应城乡发展的自然规律,从城市和农村通盘考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构建自然和谐、城乡一体、多中心、网络式的都市区发展格局,优化全域空间布局,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乡全域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力。
二是新区域: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区基础上,统筹区域空间、规模和产业结构,构建一体化的区域“流动空间”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均衡发展格局。
三是新环境:提升城乡生态与人文环境建设质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战略指导思想,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通过推进城市设计工作,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
四是新设施:构建智慧化、立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因地制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相结合、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均衡协调:以公交优先为导向,以城际轨道网为主体,构建区域公交网骨架,建设公交城市(公交都市);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建设海绵城市;从根本上解决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统筹综合管廊建设。
五是新生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扩大、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从“基本保障”向“享受保障”转变,满足人们对高层次公共服务的需求。
六是新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提高效率,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产业经济发展活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业态。同时,加快发展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培育新的产业创新空间。
七是新社区:打造功能复合、职住平衡的宜居社区。推行TOD(公交导向型)、EOD(生态导向开发型)、SOD(公共服务导向开发型)开发模式,围绕公园和公交枢纽,打造集居住、商业、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宜居社区。
八是新农村:建设乡愁浓郁、三产融合的美丽乡村。以村庄实际为出发点,秉承“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打造“第六产业”,实现“三生”(生态、生产、生活)、“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
九是新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实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协调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公众社会利益和市场效率的平衡,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十是新政策:加强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本报告为广东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驱动的发展新动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框架性思路。